第(2/3)页 他们早已厌倦了这种高压氛围,谁都盼着新帝即位后,能一改洪武朝的严苛,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执政环境,让他们能放下戒心,安心施展抱负,以儒家所学教化天下、治理内政。 但很快,话题便转到了另一个关键人物身上——大将军王朱高炽。 “此次新政,据说陛下与太子、大将军王在宫内密议了整整三日,大将军王的意见怕是起了决定性作用。” 刑部尚书暴昭语气复杂地说道,“这位大将军王可不好揣摩啊。” 提及朱高炽,文臣们的神色顿时变得微妙起来,纷纷点头附和,言语中满是复杂的情绪。 工部尚书严震直感慨道:“说起来,咱们也该感念大将军王。他力主开拓航路贸易,如今南洋、东海的商路畅通,咱们江浙的士绅商贾可是赚得盆满钵满,不少人家的家产都翻了几番。” “话虽如此,可这位大将军王行事张狂霸道,也损害了不少人的利益啊。”茹瑺面露难色,“前两年他整顿盐铁,严查贪腐,不少官员都栽在了他手里,连带着咱们吏部的考核都得跟着调整。他要是在新政里再出些‘幺蛾子’,咱们可有的忙了。” 文臣缙绅对朱高炽的态度,可谓是又爱又恨。 爱他开拓贸易带来的巨大利益,让士绅阶层获利颇丰;恨他行事雷厉风行,不循常规,对贪腐的打击毫不留情,且常常不按文臣们熟悉的规则出牌,让他们时常感到被动。 他们最担心的,便是朱高炽会在新政中提出一些激进的举措,触及自身的既得利益,或是进一步加强对文臣的约束。 “你们说,大将军王会不会借着新政,进一步扩大武勋的权力?”齐泰身为兵部尚书,对军政格局的变动最为敏感,“洪武朝重武轻文,若是新政继续偏向武勋,咱们文臣的话语权怕是会更弱。” 这句话戳中了不少文臣的心事,议论声渐渐低沉下来,每个人的脸上都多了几分凝重。 他们既盼着新政能带来宽仁的治理环境,又害怕朱高炽的影响力过大,让文臣集团的利益受损。 与文臣们的惴惴不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武将勋贵们的从容不迫。宋国公冯胜与信国公汤和、颍国公傅友德站在一起,神色轻松,甚至还在低声谈笑。 “有大将军王在,咱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冯胜爽朗地笑道,“陛下仁厚,大将军王深知武勋的重要性,新政必然不会亏待咱们这些老兄弟。” 他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与朱高炽也多有交集,深知朱高炽对武勋的重视,也信任他的能力与担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