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善后与布置-《保安军》


    第(2/3)页

    但反蒋联军输的不难看,在很多方面做的还是很不错的。西北军几次将蒋军打得魂飞胆丧,足见他们有问鼎天下的实力!老天爷也曾经给了联军几次机会,但他们没有把握好!

    第一次机会就是郑大章骑兵袭击归德(今商丘)机场差点活捉了蒋介石。但由于不知道蒋的行踪而错过!可见情报工作的重要性!

    第二次机会是冯玉祥亲自指挥反击平汉线。尽管桂系退败,但他果真如孙连仲他们苦苦要求的南下武汉,则战局又是另外一幅模样了!那次真是绝好的机会。联军已绝对占优,完全可以一鼓而下武汉。可老冯却不知搭错了哪根筋,直接将机会丢失!

    第三次机会是冯玉祥与阎锡山约定在河南北部的沁阳会师,然后集中兵力歼灭蒋军奇袭队。冯玉祥的作战参谋在拟定命令时,把“沁阳”写成“泌阳”,多写了一撇。碰巧,沁阳和泌阳都是河南省的一个县;只不过,沁阳在黄河北岸,而泌阳却在河南南部桐柏山下,两地相距数百公里。接到命令的冯军孙连仲他们大喜,还以为老帅终于同意了他们的建议,准备集结南下打武汉了。这样,冯玉祥的部队就错误地开进泌阳,没能和阎锡山的部队会合,贻误了聚歼蒋军的战机,让蒋军逃得生机,保存了实力。如果参谋不多写那一撇,冯阎联军顺利会师,联合一起打击蒋军,中原大战的结局可能就会改写。可见不认真对待工作真是害死人哪!

    此外,蒋介石天命所归,该他有二十年天下的说法也难以驳斥。否则大旱了两年的河南无巧不巧的偏偏在8月豪雨,颇值得耐人寻味!要不是老天爷作弊,估计西北军的大刀片就能划开蒋军已成曲尺的防线!

    中原大战收场,场面上最大的赢家似乎是东北的张学良。他成了历史进程的决定者,作为压倒联军的最后一根稻草,获得的利益是十分可观的:据统计,蒋介石不仅在东北军身上花了3000万大洋,还许诺将黄河以北都交予张少帅策划经营!至少张学良得到了京津、河北广大的富庶地区,兵不血刃的完成了张作霖都做不到的伟大业绩。但东北军主力再次入关,造成东北空虚,为日本全面占领东北创造了机会,由此打开日本全面占领中国的野心。

    古语说:家不和外人欺!所以,可以说中原大战最大的赢家就是东洋的小鬼子!可悲啊!当然还有趁机造成外蒙独立的沙俄老毛子!

    ——————————————————————————————————————

    众所周知,日本通过甲午和日俄两次战争,从侵华各帝国主义中脱颖而出,其妄图独霸中国的野心就连欧美各国也看不下去!为此还发生了甲午战争后阻止日本独占东北的俄国、德国与法国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但日本还是取得了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优势地位。艰难地打胜了日俄战争,使得日本以武力夺取世界霸权的欲望更加强烈。为了独霸中国,日本不惜利用“一战”的有利时机对德宣战,强抢山东地界;跟着,并利用袁世凯称帝的机会,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积极在东北扶持奉系军阀张作霖入主中央,妄图培植出一个在华的走狗代理人。好在大老张还算一个顶天立地的汉子,没有鸟小日本!不过为此,他也付出了自己的老命!

    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彻底震惊了小日本,作为一个狭小地域的岛国,面对频繁不绝的地震,他们充满了对大陆的向往!1927年田中义一内阁召开东方会议,制订了《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提出“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中国征服,则其他如小中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是世界知东亚为中国之东亚,永不敢向我侵犯。”不仅表达了小鬼子人心不足蛇吞象的称霸世界的野心,更具体到了行动步骤:那就是先满蒙再支那直至小中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最后征服世界!如此第一步必须拿下满蒙!

    为此,日本人再阻挠北伐不成,眼见着中国有被统一的迹象之下,也开始着急了!要知道以中国的广大,一旦统一形成了有力的中央政府,那么其强大的经济集聚力和统一的军事抵抗将大大破坏帝国的庞大计划!其原本的计划是,利用日本在东北的据点和南满铁路,不断地展开移民,缓步增加日本人的比例,温水煮青蛙,乃至最后形成势力,轻易即可取代中国人。日俄战争后,日本帝国主义从沙俄手中攫取了中国东北旅大地区的租借权和从长春到旅顺的铁路及附属地。为了加强殖民统治和进一步扩大侵略,日本统治集团内部开始提出“满洲移民论”。日本陆军大将儿玉源太郎竭力倡导向“满洲移民”;第一任“满铁”总裁后藤新平于1908年6月向日本内阁总理大臣提出备忘录,称:“进入满洲之我国移民,以今后十年为期,至少为五十万人,若有可能则应达到一百万人以上……如随年积月累,得以移入大量人口,满洲则在事实上成为帝国领土。不仅在以后归还之场合我之利益确定不动,而且或许出现最终不必归还之情况。”随后,日本开始在满铁附属地和关东州等地进行移民试点。到1930年,共向中国东北移民21万余人。

    1930年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开始波及到了日本。作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工业能力很弱,完全经不住美欧各国一战后迅速恢复的工业生产能力的打击。从1920年开始,面对欧美各国商品大量涌向日本及亚洲市场,日本货就开始了节节败退。由于日本缺乏国际竞争力,所以直至危机爆发前,日本的国际贸易都是逆差,从1920年到1929年,日本的贸易逆差达33亿日元。随着工业的停滞,农业也每况日下,处于崩溃的边缘!尤其其视为支柱的桑蚕缫丝业,居然有3500个缫丝厂停工,200万蚕农陷入绝境。国际廉价粮食大量输入日本,加上国内市场萧条,粮食价格一跌再跌。关东大地震,东京和横滨的建筑绝大部分被毁,财产损失达100亿日元之巨,使已经处于深度萧条中的日本经济雪上加霜。尽管日本政府已经是不惜采用大规模借债和发放抵金券向百姓大肆敛财的办法来补贴银行企业,也只能维持一个苟延残喘而已!令人没有预料的1929-1933年全球性的巨大经济危机袭来,日本出口下降76.5%,进口下降71.7%。大批银行和工商企业破产倒闭,主要工业部门开工率只有50%,工业总产值下降32.9%,农业总产值也下降了40%,单靠日本国内的力量,就算是采取了贸易保护,不断增加政府军事采购等办法已完全无法化解了!于是,日本的对策对内开始自上而下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对外,积极拓展中国大陆市场,准备全面抢夺东北工业基地的各种资源。应运而生的军国主义者则充当了化解国家危机的急先锋!把灾难转嫁到劣等的支那人身上,让他们去哭泣着做大和民族的猪狗吧!
    第(2/3)页